电话:0551-62867410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两岸共谋教育均衡发展——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活动综述
工作动态
两岸共谋教育均衡发展——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15-10-08浏览次数:436 次

两岸共谋教育均衡发展——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活动综述



    2015年9月22-23日,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在合肥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公平与卓越: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由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合肥师范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联合协办,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铭传大学安徽教育中心等承办。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汪泗淇,铭传大学校长李铨、两岸暨境外生院院长李安仁,《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周长春,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汪敏、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进华、副校长吴昕春,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福华、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朱镜人等出席论坛,铭传大学代表团全体成员、台湾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台北教育大学和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皖新传媒等单位负责人,安徽省内部分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教育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培训班全体学员等共约300多人出席论坛。

一、隆重开幕

    9月23日上午,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开幕式在合肥师范学院锦绣校区举行,汪敏主持了开幕式。李进华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合肥师范学院的办学情况及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回顾了学院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积极服务安徽基础教育所做的工作。他指出,聚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皖台基础教育论坛”正逐步成为推动皖台两地教育深入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区域学术交流的知名品牌。此次论坛围绕“公平与卓越: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题,开展教育均衡、乡村教师、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交流,切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是深入推进皖台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又一次盛会。他强调,“两岸同根,血脉交融”,本届论坛皖台教育界同仁齐聚一堂,坚信共同的使命、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良好态势、皖台教育界同仁提升基础教育的共同愿景,一定会引领双方携手并肩、共襄盛举。

    “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基础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铭传大学校长李铨在论坛开幕式上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自己对于美国、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比较,特别强调了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李铨还代表铭传大学感谢安徽省政府、省教育厅、合肥师范学院搭建皖台基础教育论坛这样一个皖台两地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够让两地的基础教育继续精进,希望本届论坛能为提升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在讲话中首先介绍了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她充分地肯定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铭传大学近年来合作交流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希望两校继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两岸教育互助共赢的美好未来。她指出,皖台基础教育论坛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于巩固皖台教育发展成果,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她强调,基础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科技常识的基础,更是一个青少年做人的基础,基础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塑造一个人的基础性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才更是重中之重。她希望通过本届论坛,进打造皖台基础教育长期合作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总结交流经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祝愿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的成立能够进一步整合基础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创造安徽教育的美好未来。

    为创新区域教育合作,构建开放灵活的适应安徽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协作体系,经省教育厅同意,由合肥师范学院牵头,联合省域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教育研究机构组成“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也在本届论坛上举行启幕仪式。联盟将每年举办一次主题论坛、开放一批研究课题、邀请一批名师巡讲、组织一次论文评比和编写一本案例文库,提高省域基础教育建设成果的共享度,提升全省基础教育的内涵建设。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的成立,填补了安徽省域内基础教育协作组织的空白,将对全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圆满完成安徽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实现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产生深远影响。金燕、汪泗淇、李铨和李进华共同为“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启幕,宣布联盟正式成立。同时,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章程》、联盟理事会和秘书处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形成了包括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研究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初步架构。

二、专题交流

    开幕式后,论坛安排了三场学术报告,分别为《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周长春教授所作的《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困惑》、铭传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蓝瑜所作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和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守祥研究员所作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论坛上还专门播放了由皖新传媒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制作的教育采访短片《直面乡村教育》。

    周长春: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困惑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周长春教授围绕此次论坛中心议题,作了题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困惑》的专题报告。周长春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是一种渐进性的改革,注重的是改革的平稳性和循序渐进,它为了追求稳定和“软着陆”,往往不会直接触及某些深层次的或内在的核心矛盾,而常常以克服某些外在矛盾和困难去缓解矛盾,使得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某些内在矛盾逐渐积累,甚至形成某种潜在的风险或危机。他先后从民生、利益、社会公平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他强调当前基础教育正由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教育的主要矛盾由学校与政府转变为学校与市场、教育与市场,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的均衡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李蓝瑜: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

铭传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蓝瑜通过题为《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报告,引导大家领略了台湾与美国国际化教育,分享了铭传大学在国际化教育上的经验与成果。她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并能掌握国际文化与国际知识,将来能顺利与国际接轨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如何做到国际化教育这一最终目标,需要从课程发展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国际化、国际交流等四个方面着手,深入了解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趋势。李院长的报告展现了境外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对大陆地区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张守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祥研究员通过政策研究和数据分析,阐述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事实。当前,教育上面临的很多重难点问题,均与不完全的城镇化直接相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异地中考、高考问题,职业教育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等。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妥善解决的若干教育问题,张院长从总体规划、省级统筹、市场调节、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机制、实施建议,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三、分组研讨

    9月23日下午,论坛进行分组研讨,依据不同研讨议题在三个分会场开展研讨交流。

第一分会场

    由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胜利和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继秀召集与会的中小学校长,与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蔡义雄教授等学者共同开展了研讨。研讨议题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研讨步骤为专题发言、主题报告、学校报告、圆桌会议。  

(一)专题发言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胜利:从背景与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三个方面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廖军和:教育公平主要有两个含义——公正和覆盖。据此,提出三个层次理解: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目前,政府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正逐步落实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而解决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培养大量优秀师资,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汪明:从八个方面对教育均衡进行了概念界定,列举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若干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特别在省际间形成的差异较大;城乡差异明显,教师资源的非均衡配置;省内落后地区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是民办学校等。目前,省内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的举措主要有:努力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公平义务教育以及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此外,汪明对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形式介绍了省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源地——铜陵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积极举措。

(二)主题报告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蔡义雄:台湾的国民教育现况及未来之展望

    蔡义雄首先对台湾的国民教育内涵进行了透彻分析,认为与“基础教育”颇为类似,因为它是全民的、基本的教育。他从学校规模、学生人数、公私立校数、升学率、师资、优势与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台湾国民教育现况,如台湾目前国民中小学学生数、学校数减少,于是降低班级学生数,从而做到教育精致化,提高教育品质。同时对现存的问题,如少子化问题、校园霸凌问题、新移民子女的增加提出了改善策略。最后,将台湾国民教育新兴议题,如“翻转教育”及“学习领导”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合肥学院教授陈芬萍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从蔡义雄教授的发言中获得了三点启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配备优质师资,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提高学习的领导力。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台湾基础教育发展中社会参与机制很健全,对大陆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台湾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吕祖琛:基础教育教师工作报酬结构的探讨——以台湾中小学为例

    吕祖琛从心理社会发展与教职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现行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报酬结构。他根据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职生涯是在八阶段里的最后三个阶段,在40年的教职生涯中,教师既有心理及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兼顾教职发展的需求。在教职发展方面,引用陈木金等关于教师专业能力划分为七组的观点,对照教师生涯四阶段:探索期、建立期及转化期、维持期和成熟期,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与专业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作报酬结构与心理社会发展及教职专业发展进行适配,最后提出自己的三项看法与三项建议,为科学化检视基础教育教师工作报酬结构提供了确凿的理论支撑。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主任程志龙针对吕教授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报告具有四个特点:关于教师待遇问题的选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吕教授对该问题长达三十年的关注,使得研究真实性强、可信度高;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陈木金的教师专业能力指标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使得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吕教授总结的看法和建议,对大陆地区同类研究与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最后,程志龙谈了三点体会:应将关注教师精神层面的需要纳入教师工作报酬结构中,重视教师参与教务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落实报酬的相关政策。

(三)学校报告

    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李代贵:一个基层校长眼中的教育公平

    李代贵从一次公开课的评比引入,由此引发许多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教育诸多方面的评选,其结果总是胜利者少数,失败者多数;曾经在学校里成绩第一的学生,之后的发展又如何;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在区分优劣,为何不能鼓励所有的学生?针对这些质疑,李代贵提出“基础教育为谁而教”的主题,向大家介绍了本校以面向所有学生、鼓励所有学生为宗旨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如:保证学生每日一个小时运动时间;小班化教学;开放的师资;推行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专门设立的学生节等。最后,李代贵以“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为结语,再次强调了基础教育不应是淘汰,不是为了第一名和少数,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淮南市第二十八中校长吴在德: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吴在德以淮南市第二十八中为例,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动力不足、信念偏颇、资源匮乏和基础薄弱。为了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学校积极采取对策:实施人性化管理,树立教师对学校美好未来的信心;帮助教师搞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而又先进的教育信念;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借助高校人力物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最后,吴在德还与大家分享了学校的生态教育理念。

肥西县铭传乡中心学校汤道坦:为农村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准备

汤道坦分享了学校“为农村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与举措。学校把学生发展目标定位在“健康、友善、幸福”三个维度上,设计了德教、益智、健身三类校本课程;学校围绕“厚德、强能、善教、博学”的教师发展目标,开展了“相约星期一”、“课堂大家评”、“课题共同做”、“跟名师学育人”的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每位教师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利用“三通两平台”,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数字支持;为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学校探索建立了“三制四权”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起决策、审议、执行、监督“四权管理系统”。

合肥168中学校长阮厚广对三位校长的学校报告进行点评。他认为报告道出了一线校长共同的教育心声:教育公平。能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做准备,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议题,任重而道远,期待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为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四)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环节围绕学校办学经验分享和办学存在问题两个方面,与会人员积极探讨、建言献策,并达成几点共识:

1、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区域开始,循序渐进;

2、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应该做到科学合理配置,避免浪费;

3、教育均衡发展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不仅有校外资源的平衡,也包括校内更加具体的内容,如教师的良好职业态度和均衡业务水平;

4、学校的发展应以均衡发展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情实现特色发展。

第二分会场

由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曹长德和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秋芬召集与会代表,与来自台湾自在交流公司的张仲琪教授等学者共同开展了研讨。研讨议题为“U-G-S”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研讨步骤为专题发言、主题报告、学校报告、世界咖啡馆研讨、小组总结。

(一)专题发言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秋芬对U-G-S合作内涵进行解读。U-G-S是大学与中小学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一种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机制。U-G-S可以定义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将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三方目标一致、责任共同、利益分享、资源优化,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U-G-S”模式的主要功能有:

1、师范生教育实践。以前教育实践是比较单一的,仅仅集中到中小学实习10-14周。现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了扩展。比如,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与合肥市屯溪路小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师范生从2、3年级开始每周到屯溪路小学开展实践。

2、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专业发展。

3、教育课题合作研究。高校派遣专家、教授指导中小学做课题研究。

4、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向合作中小学开放资料室,举办专题讲座等。

5、教师入职教育研究与实践。

6、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二)主题报告

台湾自在交流公司教授张仲琪:两岸共享及开拓海内外科技华文教育资源市场案例分享

张仲琪分析了全球华文教育学习市场的规模概况,认为新加坡与印尼地区是个潜在无穷、待开发的华文教育市场,有待两岸华文教育者深耕经营的国度。他分享了台湾科技华文教育资源共享的四个案例,分别为:台湾科技教育跟上潮流——拓频宽、建教育云推广平板学习;全台教学APP市集暨教学应用趣平台——汇集全台教师之经验与创意,建立教学交流的共同平台;均一教育平台——科技突破时空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学;台湾动漫阅读网成为新加坡全国小学教学辅助教材。最后,张仲琪呼吁在座的身为华语文教育者,或可开始承担做为两岸及世界海内外华文教育与创新服务的智能教育、应用数字科技学习共同推进发展搭桥的关键角色。

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曹长德:U-G-S(U-S)合作的长效机制

曹长德认为在中国内地的U-S,有没有政府参与、支持,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要加上G,并且放在中间的位置。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合作是互利双赢的,建立伙伴关系非常必要。对于大学来说合作有利于教师培养、教育研究、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学院的生存。对于中小学来说合作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经验的提升。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一直都存在,但合作并不代表合作伙伴关系:1、尝试性的合作(随着项目结束而结束),并不等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2、伙伴关系的建立,如铭传大学与合肥师范学院的合作,台湾与安徽的合作,每年互访交流,就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3、伙伴关系的维持,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要一种纽带连接起来。他分析了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视程度因人而异;合作深度不同,效果差异很大;大学与中小学对合作准备不充分、不持久;理论上研究不够,宣传不够。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曹长德分享了安庆师范学院的经验:从本世纪初开始,安庆师范学院与本地区中小学开展合作。2000年,他们提出“三线归一”的做法,2007年实施了“双进工程”(干部互派,名师互聘,教研互动,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实施了顶岗支教,成为国培计划顶岗培训的一个范例。双方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是有些做法并没有长期保持下去,比如“双进工程”第二期没有持续发展下去。怎么样使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长期保持下去?他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研究:制度设计与安排(政策引导);伙伴关系的组织建构与角色分工;实质性的合作内容(见习实习、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学校发展规划);合作规划与计划(列入年度工作议程);经费支持(活动经费及互派人员补助);定期总结与评估;共同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合作文化的形成)。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尹小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尹小敏认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己经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教师教育模式之一,在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推行了。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这标志着政府介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得到肯定。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让中小学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际遇。

1、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1)思想意识的改变。大学是一种学术文化,注重理论性、研究性;中小学是一种实践文化,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中小学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团队合作者、项目带头人、终身学习者。

(2)目标利益的重组。中小学关注的是升学率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口碑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了教师的评优、评职以及升职等诸多切身利益。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教育实习有的有一定的应付,但中小学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写入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中。

(3)时间、精力的合理分配。中小学教师时间、精力不够,影响了他们参与教师教育合作。与中小学合作,中小学的功能也就发生了改变,作为合作的承担者,不仅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场所,而且也成为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

2、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机遇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更新,最新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最后,尹小敏总结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追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桑青松:U-G-S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桑青松认为我省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教师培养上供求失衡,结构不合理、模式封闭陈旧;二是教师职后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不明显;三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理论脱离实际。他介绍了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实施情况,中心以科研创新、条件保障、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等为创新要素,围绕“按需施教”、“联合培养”、“协同优化”三大关键性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机制、模式和队伍协同创新。

合肥市翡翠学校校长吴欣怡:基于U-G-S合作背景下的学校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思考

吴欣怡介绍了学校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专家智力指导办学,明确华东师大基教所责任职权。双方合作确立了“美丽天成”为核心教育理念,将“用生命的力量办有生命的学校”作为办学思路,将“发展才艺,养成才情,滋养才气;绽放童趣,呵护童真,飞扬童心”作为具体的办学理念。经过双方一年的合作,培训成功了三颗“种子”:内在动力机制,教师、学生、家长民主参与机制,发展性工作机制。通过U-G-S合作实践,吴欣怡认为合作办学给予翡翠学校最大的生命成长动力。

肥西县铭传初级中学校长赵启超: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力推动农村学校发展

铭传初级中学发展至今,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管理更加规范,但生源却逐年减少,优质生源几乎为零,在校学生不足200人,学校存亡令人堪忧。如何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力,推动学校发展,赵启超作出一些构想:

1、提炼铭传精神,打造铭传文化。学校提炼了“求知求进的学习精神、自强自立的自信精神、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保国保民的爱国精神”的铭传精神,以打造铭传文化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学校还成立了铭传文化课题组,编纂了《传奇铭传》等校本读物,开设铭传文化校本课程,推行了“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建设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2、引高校资源促学校发展。根据学校现有状况,邀请高校人员对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指导;邀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给与全面规划;邀请高校专业机构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针对家长进行孩子成长专题讲座;借助高校之声呼吁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

3、学名校名师经验,催自身名师成长,促学生发展。选派本地教师到名校学习经验;与其他学校“结对子”交流学习。

合肥市习友路小学校长严辉:平等合作 互惠双赢——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思考

严辉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培养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中小学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中小学与大学需要寻求两者的共同目标和远景共识,构建合作平台。

但要让中小学教师都成为类似大学教师那样的科研者,这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学校寻求大学教师的帮助,进行校本教研或从事行动研究。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在一起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由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协商提出的,双方一起制定研究的总体计划和具体方案,共同商定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大学教师可以为中小学进行问题诊断,提供必要的建议。中小学可以为师范生提供长期的实习场所,而师范大学也为教师在职进修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室,大学与中小学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专长,大学教师发挥理论优势,而中小学教师展示他们的实践和日常教学的经验。这样,高校与中小学就能够通过合作达到共同成长。学校憧憬着与更多的大学院校合作,走出一条非比寻常的中国现代教育之路。借助大学的师资,构建多彩课堂,为学生的专长发展搭建平台。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将帮助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水平。学校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努力,为教育带来更多的奇迹。

阜阳市第一中学校长刁卫华和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曹长德先后对学校报告做出点评。刁卫华认为U-G-S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进步,是教师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今天各位校长通过论坛活动,找到了高起点的U-G-S路径,让教师更好的成长,成就优质学校。如果安徽省所有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采用U-G-S模式培养教师,那么安徽省的教育一定能够很快腾飞起来。曹长德提出我们应该建立信念,中小学、大学未来合作的空间会更加宽阔。同时需要呼吁政府参与U-G-S。例如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流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扶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提升。

(四)世界咖啡馆研讨

研讨围绕主题“U-G-S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开展。讨论形式采取世界咖啡馆研讨形式,分别由问题提出、组员讨论、组员轮换、总结发言与讨论成果展出等环节组成。本分会会场的参会人员分为6组,由各组长主持。小组研讨问题从分会的主题中衍生出来,然后组内成员讨论。10多分钟后组员轮转,轮转完6个小组后,由各小组组长总结发言,之后将所有参会人员的发言进行展示交流。

(五)小组总结

6个小组研讨的问题分别是乡村中学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U-G-S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思考、“U-G-S”不能没有G、在U-G-S合作背景下中小学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U-G-S模式构建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U-G-S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的基础。

1、乡村中学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来自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的吴蓉校长作为第一组组长进行了总结发言。该小组在此问题上希望凸显政府的作为和自身的努力。政府作为,主要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有反思、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还要有顶层设计和规划,包括制度、政策倾斜,教师上升、成长空间,发展机会、平台,横向比较起来,这些方面的待遇还不能保证有些老师基本生存条件,必须要有政府的作为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校长一要解放思想,勇于作为,二要与高校合作,就是走U-G-S模式。校长要研究政策,在政策中找到发展的空间。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任重道远。

2、U-G-S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寿县第二中学校长李传同进行了总结汇总。该小组认为有两个因素制约U-G-S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保障机制,包括经费、师资。二是师范院校开展的培训内容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需求,培训的模式比较单一,培训时间短,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因此建议:中小学教师需要走出学校与他学校教师交流;高校应该强化责任意识,要考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选派适应的专家指导、培训;政府要强化保障机制,要有规划、计划、保障;中小学教师要增强自我需要的意识,同时学校也要给每一个老师提供学习平台和时间;教师个人应增强服务意识,静下心来求学。

3、“U-G-S”不能没有G

旌德中心校长程开斌作为第三组组长总结发言。“U-G-S”不能没有G,是由国情、体制决定的。要想发挥U-G-S效应,不能没有G。因为,U-S模式只能针对一个点,一个学校,而不能促进整个基础教育全面发展。U-S模式在校长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师培训中,只是对少数骨干教师发挥了作用。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来看,没有G不行。此外,该小组提出建议,由于U-G-S的终端是中小学,中小学需要高校的扶持、指导,中小学需要诊断发展问题所在,学校发展规划需要高校指导,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也需要指导。这些都需要要结合中小学实际。目前现状是U不贴近中小学实际,要承担众多培训,G形同虚设,S找不到方向。如何形成U-G-S稳定的架构,需要G的实质参与与协调。

4、在U-G-S合作背景下中小学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阜阳市第五中学校长苗维爱作第四组总结发言。作为中小学校长,U、G可以一起争取,但更多精力要放在S内,校长更多的工作应该放在校内。中小学校长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提高校长、全体教师认识,高度重视培训、学习;二是要建立机制,让教师的学习、培训成为常态;三是要搭建平台,要老师尽可能参加交流、教研活动。

5、在U-G-S模式构建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范德标总结发言,认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二是高校要积极,现在高校积极性不够,精力、财力、经费、研究成果和专业需求量都不够充分;三是政府需要提供保障,经费保障、组织的保障,要形成奖励机制,同时培训要开阔视野、选择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政府在高校与中小学的对接上要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方法。

6、U-G-S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的基础

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沈建山总结发言。该小组认为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的基础应该是相互需求、相互尊重、积极合作。相互需求,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考虑来自外部刚性的要求,政府应该要求师范院校必须走进中小学、深入了解中小学,政府要有经费预算,并且要建立评估和奖惩机制,把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纳入政绩考核;二是这种合作必须要成为师范院校的自身的需求,职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把老师和学生派到中小学去,高校要规定老师必须到中小学开展教科研实践;三是中小学教师职后发展需要,是一线教师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内外评价的需要。

第三分会场

由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宋德如和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谈儒强召集与会的中小学校长,与来自台湾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的何福田教授等学者共同开展了研讨。研讨议题为学校课程创新的基本路径与顶层设计。研讨步骤为主题报告、学校报告、世界咖啡馆研讨、小组总结。

(一)主题报告

台湾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董事何福田教授:“三适连环教育”的儿童教育观

何福田从何谓三适连环教育、理论基础、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三适连环教育理论。所谓三适连环教育的核心就是适性、适量以及适时的教育,三适连环兼施,不可或缺。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历史渊源的因材施教。究竟怎样的教育算是适合儿童的教育则是三适连环教育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学校报告

围绕着分会场主题,来自合肥八中、亳州一中、合肥168中学玫瑰分校、六安一中等七所学校的校长分别展开了短小精悍的学校报告。

合肥八中校长王建明以“最好的课程是适合”为题,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尴尬境地,并介绍了合肥八中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的经验以及教训。

亳州一中校长张勇以“亳州国学经典教育经验与思考”为题,介绍了亳州一中自开展国学教育,无论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政府,都收获颇丰。

合肥168中玫瑰分校的杨会谦校长则从“构建和美课程促进学生幸福能力提升”角度,着眼于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思考和美课程构建的三个问题,即清晰的目标、适切的内容以及有序的实施,打造关注当下着眼未来,培养幸福自己,幸福他人的未来人。

六安一中东校区校长李永江从社会发展、高考改革、学生发展等思考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影响学校课程创新的因素,如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政府以及学校发展的需求。

肥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永邦从地方课程走进课堂,素质教育落地生根角度出来向大家汇报了肥东县推出了的一系列的公民教育读本,如《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肥东人文与地理》《安全知识读本》等,推进地方课程落实素质教育。

宁国市津河中学校长黄乐以“创新学校多样化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题,从创新课程之意义、基本思想和指导原则以及实施四方面介绍了自己主题的理解。

合肥师范附小第三小学校长李萍从“生活体验课程的创新发展之路”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生活力教育”的课程构建以及效果。

霍邱一中校长杨明生对各位校长的汇报分别做了点评,认为皖台两地教育尽管有差异,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置,且都做得有特色和有效果。

(三)世界咖啡馆研讨

围绕“学校课程创新的基本路径与顶层设计”的议题,分会场参会人员分为三个小组,生成相关问题,并由所在组组长总结归纳,确定每组一个研讨问题:第一小组“探索校本课程创新的原点”;第二小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第三小组“如何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组间成员轮转方式,尽量使每组问题获得更多的解决对策,最后由各组组长提炼总结。

(四)小组总结

1、探索校本课程创新的原点。合肥市第五十九中学校长何任荣作为第一组组长阐述了校本课程创新的原点来自关注人性、健康、生活。

2、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安庆一中副校长王代益发表小组意见认为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学校小青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课程,各校课程创新和而不同。

3、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合肥一中国际部副主任曹南学在小组总结中认为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要与草根智慧相结合即考虑设计方式与路径,并提出适合的内涵应包含主动性、能力以及适应。

四、社会影响

本届论坛重在促进皖台两地基础教育学术层面交流,共收到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70余篇,组委会遴选了其中45篇汇编成《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交流文集》。同时,由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组编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文库”系列丛书之《安徽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案例》及《安徽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指导与参考》也在论坛上呈现。

参加论坛的皖台学者表示,本届论坛凸显机制创新,具有主题新、研讨深、方式特、成果多等特点,有效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特别是皖台两地基础教育界的深入交流合作和广泛协同发展,尤其是组建安徽省基础教育联盟、创设论坛延伸性课题项目,更加融合多元创新力量,将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本届论坛倍受省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9月24日的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安在线、新民网、南方网、大众网、安青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安徽教育网和皖台两地诸多学校的网站均对论坛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台湾新人类文化文教基金会还专门来函祝贺本届论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