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均衡发展研究室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核心主题之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较早,主要理论有教育公平理论和全纳教育思想。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层面:(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界定的研究;(2)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原因的研究;(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方法的研究;(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的研究;(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个案研究。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般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和入学机会平等、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条件、教育结果的相对均等这三层含义。研究者设计了不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提出包括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区域教育均衡指数、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等在内的一系列指标及测度方法,目前尚无较为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源于政策方面,一是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由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造成,二是这些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政策的实践和利用制度创新和变迁来进行调节。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主要聚焦于强化政府责任,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合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
实践方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通过多种手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如美国的学校选择计划、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南非的贫困生免费教育计划、日本实施教师定期流动制等。本世纪初,在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之后,我国政府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并召开现场交流会,总结经验并落实均衡发展精神,全国很多地区涌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山东省重建考核评价机制、教育家办学机制、课程支持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规范办学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山西省晋中探索建立以“四化两改三保证”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江苏省南通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以质优促公平,以“三大战略”优化教育布局,以优质师资保证优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浙江省嘉兴探索推进城乡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本地居民教育与新居民子女教育、义务教育段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综合体系,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政策驱动积极引导机制、后续发展跟进管理机制。安徽省铜陵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多方增加办学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均衡发展问题;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广东省惠州通过八个“一体”,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学校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对等。
总体看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如何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均等配置机制,涉及教育财经政策的设计、制定与实施,校长、教师流动制度体系的建立等系列问题;(2)如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涉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同级教师同工同酬等系列问题;(3)如何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涉及义务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策略改革、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设等系列问题;(4)如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涉及招生、收费、教学规范建立,相关执法检查,教育经费监管等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靠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统筹机制、监测与评估验收机制、工作问责机制、改革试点推进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