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1-62867410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成果展示
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3-08-11浏览次数:622 次

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平等就学研究室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持久性跨县跨省非农务工行为的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包括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层面:(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2)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研究;(3)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机制研究;(4)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5)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财政实现机制研究;(6)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趋势及对策研究。研究者一般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归因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制度陈旧等因素,并就此展开对策探讨。针对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权利,研究者提出创新户籍改革制度,明确地方政府教育责任与义务,改革滞后教育体制,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拓宽教育供给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视差别,对农民工子女给予更多关爱与帮助等保障策略。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者较为全面地分析在教育起点融入、教育过程融入、教育结果融入、社会资本融入、文化与心理融入等方面的困境,并基于教育的公共属性,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政策框架的价值基础,即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及社会融入,主张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有效平衡和互相协作的政策模式,并提出较为具体的措施建议。研究者还以公共财政理论作为财政支持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理论依据,探讨如何完善相关财政实现机制,保障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研究者提出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五大趋势,探讨相应对策,这五大趋势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向经济较发达中小城市集中,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城市学校发展的突出任务,农民工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现已确立并逐渐形成“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即“两个为主”)的政策思路,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教育公平新理念。政策的权威性、深入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都在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各地还不断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多种尝试,积极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福建省福州将“两个为主”深化为“两个全部纳入”,即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三个一视同仁”、“三个特别照顾”,确保进程务工人随迁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四扶持一监管”,促进其规范办学。安徽省合肥的教育改革借力城市管理新模式,加速随迁子女市民化进程,率先尝试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暂住证向居住证转化,外来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并提出致力于创新管理机制,让同城待遇常态化;探索多元文化教育,加快融合进程;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初中后教育全接纳等工作计划。另外如武汉市率先探索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广东省推开农民工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等,都各具特色,值得关注。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层面:(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探究;(2)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影响的研究;(3)家庭教育缺省对留守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4)留守儿童情感及心理问题研究;(5)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及犯罪问题研究;(6)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长时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研究者深入研究了留守儿童的特征,提出留守儿童不等于成绩差,不等于辍学,其主要问题是非社会性行为,并分析了父外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完全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等不同类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差异,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情感及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策略。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较为一致的意见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源头机制,有赖于城乡联动的协作机制,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链条中,学校应该居于核心地位,“留守儿童之家”处于辅助作用,应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异性特点,并应该客观看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等。

在实践方面,各地政府尤其是劳务人员输出大省如四川、重庆、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发动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界力量,采取联合行动,在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重庆市在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不少区县都摸索出了适合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如南川、璧山、江津等地的“代理家长”模式,聘请有爱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做好“四管”,扮好“五个角色”。石柱、丰都等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体质健康为重点的教育“4+1”。垫江让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住宅或其他固定场所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对有条件的留守儿童进行有偿的规范托管。忠县、开县的“亲属代管”,建立并完善父母常管制度、托管家长培训制度、家教研讨制度、重点管护制度,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水平。此外,陕西省石泉经过多年深入探索实践,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四川省青神提出以“统筹协调、各司其职、整合资源、面向全体、提升质量、齐抓共管、创新实践”为思路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安徽省定远以张桥小学为代表的留守儿童全寄宿办学模式,在国内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与之相伴随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将始终是基础教育发展所必须跨越的一个难关。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如何实现教育的根本使命,确保农民工子女公平享有教育权利,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第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政策法规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相关理论研究与专题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为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涉及政府统筹协调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家庭、社区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设。第三,健全基层网络体系。需根据实际需求,建设家庭监护网络、教育管理网络、帮扶保障网络、权益维护网络、社区爱心网络。第四,健全监督检查与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相关检查与考核标准,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中小学校乃至教师的专项考评考核。